星期五, 8月 24, 2007

[心得] 事與心

今天共修討論師父《禪的生活》的「事與心」這篇文章。經過大家討論,這篇文章確實跟禪修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可以用來檢視自己禪修的狀況。師父很有系統地解釋了事與心,還有他們之間在不同禪修階段的關係。

事有外在的事(外境)/內在的事(e.g. 妄念),心有外在的心(心思在過去未來而不在當下)/內在的心(心思在當下的事物)。光是這樣的分類,就可以檢視打坐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什麼心?我們的心所攀緣的是什麼事?更進一步,師父說到有事於心/無事於心,有心於事/無心於事,可以檢視自己心是否隨內外境而攀緣起伏?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是否升起了染著得失的心?

再深入禪修,師父說只知有事不知有心,那是專注於方法而無視於其他的境界;只知有心不知有事,是當方法用到純熟而心靜時,方法已經能夠自然而然的運作,而對於心念的起伏清清楚楚。師父說這個時候是有心無事而無心於事,那是真正的修行。

我曾經有過片段的有心無事的感受,要達到這個階段,還是得經過有事無心的過程。有事無心其實已經不容易。有事無心代表著對於事 (方法) 的執著,不斷守著方法而不讓心散逸,這個需要精進的態度跟正確的觀念。為什麼?如果我們把打坐當成只是一種選擇,還有其他可選,則心中升起的種種妄念都有機會把你拉走,因為打坐本身不見得是最要緊的,這樣我們就很難做到專心。所謂的發願或回到初發心,如果每一柱香都能夠用最大的心力、把打坐視為是唯一出路的態度去打坐,加上有正確的觀念方法,每一柱香便有更大的機會做到有事無心,甚至能夠達到有心無事或更高的境界。

星期五, 8月 10, 2007

2007/8/9 最要緊的是接引

今天共修後開禪修園的月會,除了日常事務之外,還特別討論到護法組織的問題,在聆聽師姐的說明之後,仔細思考,真的可以了解當前禪修園的待辦工作非常多,光靠幾個義工是不夠的。我們都花太多時間在工作,卻沒有練習接引,也沒有把它變成習慣。如果要成就一件事,就要時時思考如何促成因緣。目前我們義工都太獨立行動,沒有互相提醒鼓勵的機制,這一定要想辦法去促成,才能夠讓整個團體成長到可以自行運作的規模。

星期一, 8月 06, 2007

2007/8/6 疑情與人生的目標

雖然我並不是那種有很明確目標,並且每天朝著目標往前努力的人,但以前的我確實有一個價值觀或籠統的想法,希望自己往某個方向去作,至少這樣的價值觀會主導我的選擇與行為。

唸書時候的我,希望自己能夠做出好東西,不見得要賣,但是要有技術上的突破創新。

開始工作的我,希望工作上面能夠是業界領先,對台灣未來有貢獻的。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我的目標開始模糊,只知道自己不要只做跟別人一樣的,要站在時代潮流前端,要跳脫以賺錢為中心的工作、生活模式。

之後遇到挫折,我開始轉往心靈上面的探索,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找到自己的方向,從外界的探索到內心的探索。這是我參加禪修的開端。

心靈的探索是漫長的旅程,並不是旅程困難,而是太多令自己分心的事物圍繞著我。這段時間工作、生活、家庭等等都還是繼續影響著我,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其實成長的速度是緩慢的。

當果煜法師談到參禪與疑情時,我明白這是禪修重要的一環,但人生歷程走到今天,生活上的衝擊不大,加上自己的敏銳度低,因此一直生不起疑情。直到前幾天,我在當義工的時候突然腦中閃過念頭,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我的人生目標?還是成佛是我人生的目標?

法師在講八眾頌時再三提示我們,即使經文當中談到許多人天道的修行,但佛法的精要還是在於內銷無明,解脫生死。若我對佛法的修行是抱著為了讓我更好,可以達成求功成名就、福壽綿延 的[人天乘]人生目標,那我就不是真的在學佛,只是為了得到一些好處而學佛。因此我明瞭我必須去問清楚什麼才是自己人生的目標?

師父在禪門第一課裡面有舉一個狗追著自己尾巴跑的例子,說明凡夫一生追逐著虛幻的目標,而不能停歇。我的人生目標或許是我的疑情。這幾天這個問題一直懸在我心裡,很難思考,但或許過一段時間真的能夠找到一個入口可以讓我深入地去發現自己生命當中虛妄追逐的那個部分,看破,而能得到見法的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