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提到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就是以正知見為基礎,進而思維,並在生活當中 (正語、正業、正命)不斷修正、剝捨我見,才能進一步提起精進心,達到正念分明,而無時無刻在正定之中。
其中正知見的「知」是思維邏輯的,而「見」則偏向於體證。
六祖壇經強調以見性而不著相為修行的基礎,但一般人對於見性,卻又落入頓悟的誤解中,對見性的境界感到遙遙無期。若無漸修的基礎,頓悟則無可能,況且見性也非得頓悟不可,它可以是個漸進的過程。從正知見下手,以內銷無明愛欲為方法,從粗重的習性、我執開始,如剝芭蕉般一層層剝捨。當剝到自己生命當中重大的執著,疑情自然現形,此時可改以參禪法門來參究疑情。這比過去常用一個祖師公案當作話頭,參老半天還不容易產生疑情,要來得有效的多。
若修行過程中沒有起重大的疑情,也無須擔憂。人一定有疑情,否則便已經開悟。一般人疑情因種種習氣外緣所覆蓋,應以修定方法讓心思稍微穩定下來,並以內銷無明為漸修的方向,即使未升起重大疑情,如雜阿含經所載之四果聖者之修行階位一步步成就,也能趨向於見性、解脫之道。
禪宗所謂心性,即是佛性,佛性是諸法實相,諸法的無常、苦、空、無我性。經中說諸法實相是在心行滅處,心性如何是佛性?所謂心行是指作意分別,作意分別之心並不相應於諸法實相,因此說心行滅處。心本有覺照的能力,心不作意取捨而能如實分別萬法,則心性即是佛性。因此我們要了解修行的目的並非停滯不動,使心制於一境,而是在任何境界都能夠做到心不以我為中心而生分別執著,了了分明隨緣映現,才是修行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