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7, 2008

關於八腳雞與無毛雞的傳聞

大家可能聽過很多肯德基的傳說,包含工廠裡面養的是無頭雞等等,當然,也包含今天我剛收到的轉記文章,為了增加雞腿雞翅的產量養八腳雞跟無毛雞等云云。這些講法或許太過誇大不實,大家聽聽也就算了。原本想,或許美國人已經挖過這則新聞,應該會有一些比較合理的說法,因此花了一點時間上網一查,卻發現了另一個真相,而且不只有照片,還有活生生的影片。

美國保育團體 PETA 等針對肯德基在飼養與處理雞隻所做的種種缺乏人道方式進行嚴厲的指控,將飼養與處理雞隻的過程拍成 video,我看了之後,確實覺得毛骨悚然。以下是其中一個穿插說明與養雞場現場的影片 (英文)


其中主要指控的重點整理一下, 包含
1.
剪喙:因為成本考量,雞隻被飼養在狹窄的空間。為了避免因為空間狹窄造成雞隻之間互相攻擊,因此雞隻在幼小時候就被剪去喙,不僅痛苦且因此失去了用喙挑取食物的能力

2. 飼養:為了讓雞隻快速成長,飼料當中添加激素與抗生素,因此許多雞隻因為生長失衡導致無法站立,甚至因為心臟或肺部無法負荷而猝死。這樣短的成長週期,雞隻從出生到宰殺,在農場的時間可能只有不到兩個月,相較於一隻雞若自然成長可以存活10~15年。若我們拿人跟雞來比較,一個可以活60年的人,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在不到一歲嬰兒期就被養到成人這樣大小,並結束生命。

3. 運送:運送雞隻需要耗費人工,人工時間是很寶貴的,工人自然不會小心翼翼地把雞隻抓上貨車。在抓雞與搬運的過程中,粗暴的手法常常導致雞隻骨折受傷,但這些雞隻在這過程中還是清醒並等待屠宰處理的。

4. 處理:屠宰過程當中第一步是將雞倒掛,送至通電的浴池中讓雞因為頭部通電而暈倒,以便斬雞頭的自動機器可以將雞頭斬斷。由於雞在倒掛的時候仍是清醒,因此並非所有雞的雞頭都會乖乖地浸到電浴池中,這也代表說有一些雞可能沒被電暈,是活生生地看著自己被斬雞頭的自動機器斬首的。

看過影片之後我想應該會多少感受到一些震撼吧。有些人可能想說,大概只有老美才會對這種事大驚小怪,但事實上這樣的人道處理動物飼養的觀念其實各國已經紛紛重視。台灣在去年也依據動物保護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訂定「宰殺經濟動物之人道方式」之規定。其中包含動物致昏、宰殺、放血等,都有相關規定。

或許大家下次在享受美食之時,可以盡量選擇非大量生產宰殺的肉品,或稍稍減少肉品食用。


PETA製作的 KFC爺爺真相的 電視廣告

PETA的其它團體所作的影片

星期五, 8月 08, 2008

北京奧運開幕式-自我認同的開始

一位網友大大評論北京奧運開幕式是「緬懷過去的中國文化」。這位大大確實點出了這次的開幕式演出中最弱的一環,中國在近代文明的缺席就如同這次開幕演出上下兩段式中間的空白,這是歷史的共業,是必須被彌補的空缺。

舞台中央的卷軸是忠實的歷史的紀錄,也是自我認同的中心。代表中國文化的水墨山水到最後由天真無邪的兒童們用彩色的畫筆呈現出活潑的自然色彩,立意雖佳但鋪陳手法略顯粗糙。這讓我想到以前曾經看過一張網路流傳的照片,是北京為了綠化市區,派人用油漆將路邊的草坪噴成綠色。這個部分的演出反映出北京政府希望擁抱世界潮流,但做法上卻不夠細膩,每每讓人詬病的現狀。

文化創新或許是中國文化尚未走出的道路。但無論如何,中國在北京奧運的開幕式當中確實很用心地試圖重拾了中國文化的自我認同,在全球化的文化衝擊當中,這是中國文化發展乃至於創新很重要的轉戾點。從這個角度,我認為北京奧運開幕式清楚宣告了中國文化即將掙脫歷史共業,走向另一個嶄新的局面。

星期一, 8月 04, 2008

[感想]電影刺客聯盟-尋找自我認同

最近看了刺客聯盟這部片。老實說特效爆破剪接都還不錯,但劇情則有些無厘頭。我不想做電影評論,但對於這部片所談到的自我認同,倒覺得蠻值得探討的。若還沒看過這齣片子,不想知道太多的劇情,就先跳過這篇吧。

刺客聯盟感覺就像是血腥暴力的刺客訓練班,加上一點點「達文西密碼」的故事元素,試圖搞神秘但骨子裡賣的是視覺特效加暴力美學。不過主角從會計成為頂級殺手的劇情安排,確實讓人看著看著不由得做起夢來,會不會哪天自己在辦公室MSN摸魚的時候,被某秘密組織抓去曉以大義,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身懷絕技的異能人士。

作白日夢是人之常情,對現狀的不滿讓我們在上班的時候總是有身心分離的感覺。有時候我們身不由己地工作生活之際,甚至會感覺這不是我應該待的地方,我能不能逃離這一切?但問題是,要逃去哪裡?

主角雖然有個爛工作、爛老闆,但也不是一開始就敢逃離它的圈子。一開始主角是抗拒的,一直到刺客聯盟找上它,啟發他的異能,他才敢跨出了生命中的另一步。但在生活上,我們有機會靠別人(貴人?)去發掘我們自己的潛能嗎?我想很難。若沒有刺客聯盟,男主角或許一輩子不過就是一個悲慘而平淡的上班族。原因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而是人常不見棺材不掉淚,我們在生活上若沒有什麼大的轉折,苟且偷安地也就過去了,不會去想突破困境的可能,更不用說做什麼重大的人生轉變。主角或許運氣好(壞?)有人可以點醒他,但我們要靠誰來點醒自己呢?

人生的定位或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在海中遭難落水,第一要務當然是抓住能夠讓自己浮起來不至於溺斃的東西。但如果抓著飄浮物隨波逐流,等人來救,除非你很有把握有人知道你需要救援,而且知道你所在的位置,否則跟等死沒什麼兩樣。我們巴著手邊的爛工作,又做得心不甘情不願,就像是那個在海上抱著浮木在飄流的難民。如果只知道保命,卻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放棄積極求生的機會,到最後撐不下去,還是死路一條。但若能夠靠著手邊的浮木,給自己時間看清環境,尋找上岸的方向,就算最終失敗,至少是抱著一絲希望離開。

因此,我們要檢視自己的生命是在什麼樣的狀況。我們是靠著浮木在四處飄流?還是往上岸的方向游去?當我們發覺自己正無意識地四處漂流,心中動了一個念頭要改變它時,這個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這就是觀照的力量。

當然,我們的生命不會只靠一個念頭就有180度的轉變,但若我們在生活上有更多的觀照,甚至從觀照引發行動,那麼累積一點一滴的改變,便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我們的命運。但請記得,所謂的觀照,是去認清自己的處境,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況,觀察自己的心念,思考自己該走的方向。而不是隨意拿一個別人的價值觀、別人的一段話,囫圇吞棗地當作是自己的目標,那只是放掉一根浮木去抓另一根浮木,並不會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好。

星期五, 8月 01, 2008

生是為了死亡作準備

聽到這樣一句話:「生是為了死亡做準備」。對於死亡,我腦中僅有一點模糊的想法,其實是有點偏向人死是歸於虛空,不存在的 (佛法稱為斷滅見)。因此,聽到這句話,第一個直覺是:若真如此,生命有何意義呢?僅是為了一個結束而開始,豈不白忙一場?

仔細去推敲死亡這件事會發現,其實死亡是很特殊的一個東西,所有的生命到最終都會面臨死亡,它是一個無可避免的因緣,若我們試圖否定它的存在,將只是徒增自己的困擾而已。我們的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在為了「我」這個生命體能夠存活而盡心盡力,不停地嘗試對抗死神的到來。因此,當我們的身心逐漸走向衰敗,我們便變得焦慮不安。可是,這種為了「我」的存在而於死亡對抗的戲碼,天天都在發生。可以說,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場對抗死亡卻以慘敗收場的戲碼。

因此,與死亡對抗不見得是生命最恰當的方式,那是一種否定人終將死亡的鴕鳥心態。「生是為了死亡做準備」,想想其實有他積極的意涵。死亡若是必然的,與其對抗它,不如為它做準備。準備並不是要買一個棺材或塔位來放,而是認清生命的軌跡,必然走向死亡的終點 (與另一個起點),將生命的軌跡以更精采的方式去揮灑,而不是花在與死亡對抗之上,相信生命會有更美好的呈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的意義。若我們的生命意義在於彰顯自己的存在,讓自己得到更多 (財)、有更多的享受 (色)、為眾人所認同(名),那只是在一個必然結束的生命上尋求它存在的價值,如同在一個即將枯萎的樹苗上澆水,當生命結束,我們為生命所做的一切便再也找不到它的意義。然而,若我們的生命,是清清楚楚明白「我」的死亡必然降臨,能夠跳脫自我中心的框框去擁抱這個世界,在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之中描繪出生命的軌跡,那麼,在因緣消散之際,生命的價值將留存在這個世界,而非與這段生命一同回歸塵土。而這樣的生命,或許才有它的價值。

孤獨反映出自我的貪欲

有人說人註定是孤獨的。當我們與週遭格格不入,我們感到孤獨。孤獨感讓人不安、沮喪、意志消沉、喘不過氣來。不過,它也不全然以負面情緒呈現。有人說天才是孤獨的,孤獨披上華麗尊貴的外衣,似乎又成為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悲壯情懷。但無論孤獨用什麼面貌呈現,卻脫離不了人們本能的貪欲。

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往死亡走去,為了生存,我們的本能驅使著我們的身心,抓取任何能夠鞏固自我、讓我們賴以為生的資源,讓我們抗拒死亡。嬰兒透過哭鬧獲取父母的注意力,兒童與青少年以強烈的學習能力來獲得生存所需的知識技能,入社會的我們為了糊口、累積社會地位,努力在工作上力求表現。有了家庭,步入中年之後,發覺到「我」已經不再風光,便將自我的存在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到老年時,當意識到自己的身心逐漸在衰老,面對死亡的不安恐懼之時,養生抗老成為自我安慰僅剩的方法。

孤獨感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許多年輕人在成長過程當中,因為對社會的不適應、不認同,產生很深的孤獨感。許多成年人,因為人生際遇、社交網路的困乏,也產生很深的孤獨感。更有許多人因為自我價值的不被認同、無所依靠,而產生知音難覓、漂泊不定的孤獨感。尋求連結是生存的本能需求,當需求不能被滿足,便產生不安的感受。我們的心是魔術師,變化出逃避與防衛兩種外衣來掩飾不安。用種種的方式去麻痺自己,是逃避孤獨感的消極手段。將自己塑造成千山我獨行的悲劇英雄,則是一種自我防衛的積極手段。

但無論哪一種作法,我們都不願真實面對,其實孤獨的本質,是鞏固自我的行動失敗所產生的失落感,而不是一種天生的宿命。當我們緊抓住自我的欲望,想從社會連結當中取得滋養欲望的養分,而遇到阻礙之時,孤獨便悄然而至。我們害怕失去自我,卻又想得到些什麼,於是讓孤獨成為了我們的好友。當我們說孤獨,我們看到的是社會背離了我們的欲望,於是我們否定了社會,但我們卻沒有發現,大多是因為我們成為了欲望的傀儡,才讓我們與社會產生了疏離感。

面對自己的欲望,才能真正的看清這個矛盾。在不了解欲望的本質,而囫圇吞棗地將它誤認為是自我存在的價值而去鞏固它,是孤獨感的根源,也是煩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