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想起這個場景,我心中不禁升起疑問:那台灣呢?台灣的遊民又是什麼樣的生活?偶爾會在車站旁、地下道內看到幾個倒臥在地乞討的遊民,心裡面想到的是被詐騙集團所利用的殘障人士。一次比較深刻的印象,是某天晚上在新竹火車站看到一個團體在發放食物給遊民。遊民們沒說什麼話,義工很有默契地遞送食物給他們,偶而某些義工會有比較不耐煩的表情,但可以感受到他們濟貧扶弱的善心是很真誠的,那是城市的一個溫暖角落,也是我對遊民生活觀察最久的一次經驗,但也那僅僅只是不到10分鐘的時間。
我上網查了”遊民”這個詞,當我看到搜尋結果,我有點氣憤。原本期待的是或許有一些熱心的網友,曾經有做過或接觸過遊民關懷的工作,或是進行過田野調查,在網路上 po 了一些文章可以讓我更了解遊民的生活。但我卻看到網路上有很多自稱”遊民”的部落客,說穿了其實是閒賦在家、無病呻吟的米蟲。這樣講可能有點 over,但我覺得兩者的落差實在太大了,許多遊民是因為家庭、經濟、身心等等因素落入城市的邊緣,而成為遊民,但這些資源充足,可以選擇更好生活的部落客,有什麼資格可以稱為”遊民”?在開這樣玩笑的同時,是否發現我們這個社會太缺乏同理心了呢?
回到正題。仔細上網查,遊民的相關研究與調查其實是不少的,但因為許多的研究與報導有時間上面的落差,因此我也很難了解到底目前的狀況如何。從大的方向來看,台北市佔全台遊民的絕大多數,從調查來看,幾乎可以說遊民的問題主要都集中在台北,而遊民本身的問題主要來自於家庭、經濟與身心狀況等因素。台北有幾個收容中心,包含市府遊民收容中心、創世基金會的平安站、以及聖母聖心會的平安居等,但能收容的人數大概不超過200位 (這是蠻久的數字了,現在不知狀況如何),事實上官方數字,遊民人數應有上千位,而實際人數恐怕遠多於此,由此可知遊民生存空間的不足。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遊民,總認為遊民會帶來犯罪、髒亂、疾病。事實上在一些田野調查當中,大多數的遊民對自己的身分是感到不好意思的,半數以上的遊民也認為自己是社會問題,但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會造成環境髒亂或治安問題。這樣的成見與認知落差,部份來自於政府的福利措施不佳,但更大的問題來自於社會大眾對於遊民的態度,影響了政治人物對這類議題的看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aha0815/3/1310526173/20081002151958/
這是一個月前的新聞,北市府編列250萬元經費在萬華區龍山國小旁設立遊民收容所,所內規畫42個床位,仿效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情節,可讓遊民排隊等侯「一日安置床」提供住宿,當地近一萬多名住戶極力反對,不排除流血抗爭。台北萬華地區是台北遊民的集中處,一位資深的社工員曾提到:「以台北市目前的情況來說,中正區聚集了較多精神病型的遊民,而萬華區則有較多經濟型的遊民。」大多數萬華的社區居民都擔心被遊民騷擾或猥褻學童的事件發生,因此要求市府將遊民趕出去。從要求生活品質的角度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社區生活品質的維持必須來自於社區本身的力量,一萬個人難道無法共同照顧42個人嗎?或許你會說,這不是萬華區居民的問題,是整個台北市的問題,但一個兩百多萬人口的都市,卻無法給42位遊民一個容身之處,這又是什麼樣的道理?
遊民為什麼漂泊不定?或許因為在生命當中,他找不到可以讓自己定下來的選項,找不到可以通往出口的道路。一開始,他感到徬徨、恐懼。但迷失了許久,他心中的一絲光明希望,也隨著最初的恐懼逐漸熄滅。於是,他只能在城市的幽暗處飄蕩,任由生物本能驅使他一天活過一天。遊民與城市中的人們何異?但人們排斥遊民,只因為遊民的形象無時無刻地提醒每個城市人,自己所不願面對的,迷失在城市繁榮中的那個心靈角落。
總有一天,或許就是這經濟蕭條的年代,我們終將要去面對城市之中的遊民,終將要拾回自己迷失在城市繁華的的那份慈悲、關懷、同理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