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常性、空性可以理解 (從中觀),心性卻不易理解。經典有一段話:「心以了別為性」,是否心性就是「了別」的作用呢?若心性就是了別的作用,那問題是,了別的作用是否應是依於(能了別的)心而有,若無能了別的心,如何有了別的作用,如何有了別的相呢?
從這個角度,似乎心性與心相又攪和在一起了。但如果用無常性來類比檢視,則可以再釐清觀念。所謂無常性,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觀念,必須有緣起無常的事相,才能成立無常性,所以說性相不二。但重點是,性並不會因相的生滅而有所改變,無常的理則並不會因為事相的消失而跟著消失,反而是因為事相的生生滅滅而顯出無常的理則 (即無常性)。
所以回頭看心性。因為我們觀察到,有能了別的心,以及所了別的種種妄識,故成立「了別性」的理則。心識的生滅以及種種的心相,更加說明這個不變的道理,就是心性,或在楞嚴經中,稱之為「真心」。
因此「心生故萬法生」,則是很顯而易見的道理。諸法因有「了別」的原理原則,而能生種種相,讓我們得以認識萬法。故可以說因有真心而能生萬法。而妄識,是在了別之上,誤將心相誤以為性,將因緣所生的,能了別的心或所了別的相,誤以為是不變的性,而執著於它。這樣的誤解,造成認知的侷限性,產生與事實不相符的認識,因此稱為妄識。在七番破處當中,每一種對真心的誤解,都會造成一種認知上的侷限性與錯誤,比方說,若以為心在身體內,那如何解釋外在的種種環境?如果心在根塵和合之間,那根塵滅是否心也隨之滅?
因此,要了解到我們對萬法的認識,固然來自於能(見)所(見)之間,但更深遠的是,萬法依於心性(了別)而存在的原理原則,是不會改變。因此要將對萬法的認識置於這個原理原則(心性、真心)之上,而非侷限於相的種種差異,也就是不著相,才能夠對萬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是我看過法師「真心與妄識」這段開示的一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