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31, 2006

感想- (楊蓓教授) 中年,修行的好階段

感恩師兄的文章分享。記得過去在分享志工經驗時候會發現有時候很多年長的菩薩雖然很發心地在當志工,可是過去的習氣仍然放不下來,一邊當志工結了寶貴的善緣,另一方面無意中卻也結了不少惡緣。這樣的修行,雖然比起什麼都不作要好的多,但好像一桶水有漏洞怎麼裝也裝不滿,如果不去修補內在,而只拼命地顧著要利他、慈悲,那是很辛苦的。

這次參加禪七法師有一段開示我覺得很受用,跟大家分享。法師說佛教中所說的修行是什麼?是誦經、念佛、參禪嗎?他說,這些只能說得上是修行的前方便,也就是修行的準備工作。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更仔細的說,是修自己的「行」蘊。

佛法說人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 [ 色 (身體)、受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想(記憶、思慮)、行 (抉擇、行動)、識 (深層的意識)] ,只有在行蘊上,我們有強烈的主導力量去改變我們所造的善惡因緣,因此如何去修正自己的行蘊其實是最重要的。

因此,佛法的修行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能夠在面對各種環境的變化之中,作最適當的決定及行動,進而達到自在圓滿。尤其是面對現代社會的劇烈變遷,一般人不可能透過閉關、叢林的生活,而得到身心的自在。以培養正確的知見 (如佛法的因緣觀) 為基礎,藉由各種法門的練習,讓自己的心能夠沉殿下來,進而能夠面對種種的境界,做出最符合正知見的行為,進而讓自己能夠得到身心的自在與人事物的圓滿,這才是修行的最大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是很生活化的,如果把參加佛教修行、儀式或是當義工當成一件事,把工作生活當成另一件事。那便如同法師所說的,學佛修行之後對於生活反而心生逃避、厭離,修行結果是越修越不行,那就失去修行的意義了。

中年,修行的好階段 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37期
■ 楊蓓 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see http://www.wretch.cc/blog/luchaoi01&article_id=9515423)

星期一, 11月 27, 2006

品牌與行銷趨勢筆記

週末看了網路上面的一個演講,可能是去年或今年的,
題目是品牌與行銷趨勢,由奧美廣告老闆的白崇亮應遠見雜誌
之邀所做的午餐演講,以下是我隨手做的一些筆記,給大家參考。

白說奧美廣告對今日社會做了一些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 Trend (or Fashion),
跟行銷有關的,可以供大家思考當中的機會:

兩極化 POLARIZE
a. 政治兩極化 (藍綠)、貧富兩極化 (M型社會)
b. 消費習慣兩極化:Trading Up and Trading Down
c. Trading Up: 精品普及化 (年輕人買LV包)、超奢華商品 (施華洛世奇水晶 iPod)
d. Trading Down: Watsons (我敢發誓我最便宜),看得到的用品花大錢、看不到的用品買最便宜的
e. 通路兩極化:大賣場、便利商店;夜市、豪華超級市場;兩極往中間進攻:Watsons旗艦店
啟示:你的位置在哪裡? 若卡在中間 (stuck in the middle - 競爭力大師 Michael Potter 所說),則容易被取代

無負擔的消費時代
a. 現象
i. 零利率分期/低利率貸款
ii. 免費消費 - Skype、Google…
iii. Hello kitty 磁鐵 (70元每筆平均交易提升 --> 77元送磁鐵)
iv. 手機0元綁門號
b. 不只以富人為行銷對象 --> 窮人 = 新消費階級
c.行銷方式:從 Why (為何要買) --> Why not? ([這麼便宜] 為何不買?)
Caution: 無壓力付款 --> 小心企業長期風險 (卡奴風暴…)

界限模糊的社會結構
現象
a. 核心家庭在10年內比例從 67% 降到 46%
b. 新興家庭結構:重組、分偶、單親、同居、同志、不同國籍、同伴…
c. 離婚率:2004 當年結婚離婚比率約 2:1 (總離婚率 1971 千分之0.36-->千分之2.77)
d. 外籍媽咪 / 代理媽咪 (隔代、褓母…)
e. 性別界線
啟示
No Rule (不受限) 、關注邊緣現象 (邊緣現象可能成為主流) 、各種新的可能性

黑色世界的感官刺激
現象 - 藉由刺激肯定自我存在
a. 暴力美學 (Game、連續劇…)
b. 鬼魅 (鬼片/靈異節目盛行)
c. 極限(運動) - Nokia雪濺中正紀念堂 (Nokia 2005 Cool Light Party) 數十萬人參與

人性光明的正面渴望
現象
a. 高收視:大愛劇場、大長今
b. 好人企業-消費者追求信賴、信任感
c. 馬英九現象 (在倒扁跟特別費事件之前,其清廉不沾鍋的形象使國民黨選戰得利)
啟示
公益形象的銷售力 ,要忠實呈現企業、產品 ,陽光式激勵的傳播效果

星期二, 11月 14, 2006

工作上的道德標準-孵不出綠豆芽的男子

這個故事很棒~ 看最後的 comment 作者可能有接觸佛法吧。

我的感覺是這樣,其實是不是誠實以對,真的是要看個人的態度。

想想看這個故事的主角換成是我們,我們當下會怎麼做?作者說:「道德操守確實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寶,人世間只是借我們走一遭,短短數十年,一幌即逝,何苦 貪、嗔、痴?」我們在生活當中有很多的 priority,道德操守的 priority 在哪裡? 有的人抱著道德操守,卻被嘲笑不知變通。當你聽到、看到、遇到這樣的事,你的看法是什麼?

我覺得RD大概是最不知變通的,對於這種故事應該心有戚戚焉。尤其是面對部門內有那種花言巧語的同事,心中恨得牙癢癢卻又幹不那種勾當的人,看到這個故事應該心中會有無限的感動。業務人員大概常常需要遊走於道德操守的邊界,看到這個故事,想必有很多不同漂亮的解法,可以兼顧道德操守與指定的任務。但值得深思的是,在還沒有看到故事的結局之前,換成是你,你會怎麼處理那一袋的綠豆?在生活、工作當中的類似情境,你是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那些矛盾?

當我們心中浮現出一些違背道德操守的念頭時,就算我們沒去做,我們是否看到我們的念頭貪的是什麼?當我們幫自己洗腦,心想做這件事不會被發現時,我們是否對因緣果報存著僥倖的心態?那種逃避現實的念頭是什麼?佛法說這就是眾生的「貪」跟「癡」。

要能夠觀察到自己心中升起的貪嗔癡,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把這些道理當成是重要的事。當我們因為違背自己的信念而得到利益時,我們很可能就把正確的信念拋諸九霄雲外了,但其實到頭來,是非對錯還是要自己去承擔的。

佛法說要建立正知見,也就要檢視自己面對種種境界,是否能時時以除滅貪嗔痴為基礎去思考。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畢竟名聞利養還是人之所好,要能夠把自己的 priority 完全調整好,需要對自己、對正確的信仰或觀念有更深的體會才行。

-----Original Message-----
轉貼: 孵不出綠豆芽的男子

一個美好的故事,與工作道德操守有關,也曾深深感動我。 那是義大利一個電信公司招考部時所發生的一段小插曲。據說,招考部的筆試結束後,這家公司發給所有甄選通 過的人一袋綠豆種子,並且要求他們在指定時間,帶著發芽的綠豆回來,誰的綠豆種得最好,誰就能獲得那份競 爭激烈、待遇優渥的工作。

果然,當指定時間來臨,每個人都帶著一大盆生意盎然、欣欣向榮的綠豆芽回來,只有一個人缺席。總經理親自 打電話問這人為何不現身?這人以混合著抱歉、懊惱與不解的語氣說他感到抱歉:因為他的種子還沒發芽,雖然 在過去那段時間,他已費盡心血全力照顧,可種子依然全無動靜!「我想,我大概失去這個工作機會了。」據 說,這是那唯一的缺席者,在準備放下電話前所說的一句話。

但經理卻告訴這孵不出綠豆芽的男子說:「你,才是唯一被我們錄用的新!」 原來,那些種子都是被處理過的,不可能發芽。種不出綠豆芽,正證明了男子是一個不做假的人,公司高層認 為,這樣的人必也是一個有道德操守的人。「而這」,總經理說:「就是我們用人的唯一準則!」

…… 有一句 西方諺語說:「如果表現卓越是魚的話,那麼操守就是保鮮劑!」這話的意思是,工作追求卓越固然重 要,但不講道德操守,一切都可能落空。就像一條魚,再怎麼美味,沒有保鮮劑,最後還是會腐爛。

同樣,那些志在必得的應徵者,所捧出的綠豆芽雖無比美麗茂盛,但不曾以誠實做為人格的保鮮劑,最後,他們 終還是失去了那努力爭取、夢寐以求的工作。

想想也對,道德操守確實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寶,人世間只是借我們走一遭,短短數十年,一幌即逝,何苦 貪、嗔、痴?

星期一, 10月 16, 2006

回應:大家會不會覺得讀工科會有一種無形的感概跟感觸呢....

這讓我想到果煜法師在[安身立命在科技時代]當中提到的問題,越是處在快速的尖端科技潮流下,我們的視野就會越狹隘。高科技的發展是需要眾多因緣匯集而成的,以高科技建構起來的價值體系,自然是非常的脆弱而善變。如果把工作生活的一切放在[科技]之中,就如同把所有的資產都投資在高槓桿的衍生商品上,雖然可能有豐富的收穫,但也可能在一夕之間所擁有的一切便人間蒸發。況且這樣做是走在鋼索上,很容易患得患失,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 像最近在禪修園就有菩薩分享到他對於中年失業的恐懼。分析起來,主要是因為他無法想像離開高科技業,自己還有什麼價值? 還能做些什麼? 其實人的彈性空間是很大的,把自己限制住了,身段放不下來,只會讓自己活得更狹隘、更不安。這是獻身高科技的人們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感謝你的文章,我把你的文章 forward 給一些同仁。以下是我加注的一段話,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FYI~~ 就像人需要攝取不同的食物才能獲得生活所需的營養,科技人也不要忘了除了[物]的追求之外,把生活領域擴展到[人]的互動上,畢竟科技是不斷劇烈變化的,只有認識自己、了解人際互動的基本原則,才能明瞭人生當中更本質的東西,而能活得更悠然自在。
原文: http://forum.pcdvd.com.tw/showthread.php?t=564464

星期三, 10月 04, 2006

e當道-英文字母的魔力

關於這個英文字母的魔力,我有一個有趣的看法,跟大家分享:

如果我們把英文字母一列排開,大家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 e 開始每隔三個英文字母取出來,會得到以下幾個英文字母~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e: 一開始我們講 e, e-commerce, e化,
i: 然後我們講 i, 有 iMac, iPod, i-mode
m: 後來又從 e 講到 m, 電子化到行動化, m-commerce, intel 的 Pentium-M,
台灣甚至還有一個稱為 m-Taiwan 的全國的行動通訊研發計畫
q: 然後有 q, 這個 q 對大家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不過我門公司BenQ有一個
大大的 Q 字,apple 的 Quicktime player 也是個大大的 Q,以文字的
image 而言,是很有力道的一個字。

前一陣子我就在想,那下一個字是什麼? ㄟ... 就是 u 耶.
Ubiquitous 不是一個陌生的字,如果做無線通訊的就知道,當初國際組織在談 3G 行動通訊的時候就已經提到這個字了。這個字的 power在於隨處可得的觀念。在無線通訊方面,從 3G 到WiMAX/4G,都是希望做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符合需求的服務,而服務的來源當然就是經由 internet ,因此行動通訊的技術目標就是讓使用者可以隨時依需求達到高速上網,因此 4G 服務的目標是做到 100Mbps的上網速度,這個速度等於是我們一般常用有線區域網路的極速。

隨著應用軟體服務化 (software as a service),應用軟體不再是套裝,而是成為網路服務,只要上網 subscribe 就可以使用最新的軟體,得到最佳的服務,透過 U 的觀念,更可以把服務推到每個使用者的生活層面,而非僅僅是公司、家中的電腦桌前而已。這是 B2C 的部分。

至於 B2B 的部份就如同文章中所說的,物流方面可以更有效率地掌握。透過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任何產品的流向都可以被掌握,也就是說任何實體的產品都可以在網路擁有一份虛擬的複製,並被清楚地追蹤管理。可以想像,未來 Hunter 公司生產的某批太陽能板是否被使用在我桌上的日本 Tomy 搖頭娃娃 nohoho 上面,都可以被清楚的追蹤出來。

C2C 則更不用說了,目前 Peer-2-Peer 當道,網路已經可以把任何兩個使用者用最經濟有效的方式連結在一起 (skype, MSN...),U代表的意思就是讓任兩個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連結在一起,彷彿兩人就在身邊。當然這有隱私的問題,但對於溝通而言還是有它的好處。話說回來,人跟人之間不可能只靠有形的溝通方式達到溝通的目的,畢竟同床異夢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心的話,就算是短短的一張紙條也能傳達無限的情感。如果無心的話,就算是有 U 的魔力加持,溝通的也只是冰冷的資訊而已。

U 下一個是什麼,是 "Y"。Y 是什麼? 大家不妨動動腦,想想看。

BTW.. 我的名字裡面就有 Y 耶!!!!! :-)

星期五, 9月 29, 2006

讓身體維持通暢

上週六上法鼓山參加朝山,可能是前一天晚上睡的不多,而且之前忙義工的工作有一些時間上的壓力,造成一點點後遺症,所以幾乎整天都頭暈暈的。後來在山上參學的時候,帶領我們的師兄在過程當中引導我們做了三次的全身放鬆,到了第三次的時候,我才恢復清醒,頭不再暈了。回程的時候在遊覽車上就輕鬆多了,一點倦意都沒有。

大家知道我有打坐,當晚回到家後有點時間打坐,不知怎麼的,以前打坐有時精神不好會到昏沉得東倒西歪,可是當天卻上坐一會兒就感到氣血循環變得特別旺盛,身體也覺得放鬆,格外有精神,下坐之後還能保持這樣的精神狀況。所以這一週來我都盡量找時間打坐,維持這樣的身體狀況。

我覺得年紀到了一個程度,保養身體應該很重要,經過這次的經驗,我覺得身體就像一條河流,流速的快慢就像是身體的狀況,有時候我們因為工作的壓力等等的外在因素導致身體的緊張,如同河床淤積造成河流的流速降低了,這樣一來身體有些地方就變成如同死水一般,可能會長青苔
藻類。喝咖啡、藥物、或是一些人工的放鬆方式,只能暫時把河流的流速增加,但要恢復原本的狀況,要想辦法讓身體放鬆,長期用運動、氣功、打坐等等的方式,把流速慢慢地調整回來,這樣就能把這些青苔藻類沖刷掉,保持身體的活力。我想如果能夠時時讓體內的氣血循環保持通暢,對身體保健應該是有益處的。~~~ :)

星期一, 9月 25, 2006

掌握培福的機會

看了以下這篇轉寄的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的感想。

人們常常計較自己付出的跟獲得的不成比例,但沒有想到能夠付出就是一種福氣。

人們常說享福享福,好像享福是件好事,可是換個角度思考,享福就像是從帳戶把錢領出來花用, 如果只知道享福,卻不懂得去培福,等到帳戶透支了,災禍就隨之而來了。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為有人一出生下來就過得很好,就在享福了,那他們的福報是從哪裡來的?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人類在工業社會之後物質便不虞匱乏,但到了二十一世紀開始,我們才發現有許多的自然資源已經即將被我們消耗殆盡,全球因自然資源的爭奪而造成的衝突日趨嚴重。為什麼我們過去看不到這個問題?因為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視野下,無法理解福禍相依的因果關係,但時間拉長來看,這樣的事實卻非常清楚。

因此回頭來看,我們有健全的身體跟清楚的頭腦,是很大的福分,因為我們有能力去付出,去種我們心中的那片的福田。在面對生活當中的不平與衝突時,可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
謝謝你給我機會 (轉貼~聯合報90.6.19 )

假日午後的敦化南路,人來人往。從誠品書局出來,聽到不遠處播放著和一般流行歌曲有些不同的音樂,問了一個路人,才知道是某個原住民工作室在這裡義賣。
我走向路口,方向有點偏了,手杖碰觸到的是成排的機車。待我調整方向走到路口,聽到有腳步聲跟上,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需要我幫忙嗎?」我對他說,我可以自己來,但他還是很熱心的陪我過安和路。
在過馬路的同時,他對我說,他是在剛剛播放音樂那裡義賣。我有點不安的問他:「你來幫我,那你的義賣呢?」他說那裡還有一個人在,沒關係。
當我們走到捷運入口時,我請他留步,自己可以下去搭捷運。他就不堅持了,說了一句:「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我愣了一下,從來沒有幫助我的人向我道謝的情形,而同時我也由他說話的聲音感覺出,他對我鞠了個躬。
這是怎樣的生活態度呢?是謙卑,也是珍惜和感恩吧!弱勢族群長久承受社會的忽略和不平等的待遇,經過心裡的掙扎和痛苦,卻能發展出如此通達謙和的人生態度,這也未嘗不是上帝的一種恩賜!

星期四, 9月 21, 2006

[共修心得]找回自己-心安理得就是成功

好久沒有blog了。今天晚上禪坐共修,討論了聖嚴師父的「找回自己」其中的「心安理得就是成功」這篇文章。對於成功是什麼?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一位師姐做了一個分類:

1. 他人的成功:常常是很偉大的成就,很不容易達到的。
2. 自己的成功:不同的人對於自己認定的成功有很大的差距。有的人認為把身邊的小事做好就是成功,有人認為要把事情做到完美才是成功。
3. 當下完成一件事的成功:剛完成一件事,認為是一個成功。

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是否清楚追求的是自己的成功還是他人認定的成功?

成功是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有人認為成功應該是快樂,比方說完成一件事情的喜悅。但有人認為成功不等於快樂,追求成功的過程常常也伴隨著痛苦。一個事業成功的人可能在家人的互動當中才得到最大的快樂。

為什麼追求成功會伴隨痛苦?因為三個原因:貪、瞋、癡。貪求成功的果實,得到一個小的成功,又希望更大的成功,於是成功沒有喜悅,只帶來更多的苦惱。與別人比較成就,看不慣別人比自己更有成就,或是對於別人的成就感到不安,可以說是一種瞋恨心。不明瞭自己的能力與環境的因緣,設定好高騖遠的目標,是一種不明瞭因緣的愚癡表現

此外,除了追求成功,也討論到避免失敗。失敗或許會帶來痛苦,但同時失敗也是成功的教訓,因此在追求成功的過程,給自己足夠的彈性空間,盡最大的努力去達成,但坦然接受失敗的可能。

師父說做一個小時有一個小時的功德,這就是一個小時的成功。很多小成就可以累積。而大成功,如圓滿福德智慧,是很重要,但需要發更大的願心與精進心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