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師兄的文章分享。記得過去在分享志工經驗時候會發現有時候很多年長的菩薩雖然很發心地在當志工,可是過去的習氣仍然放不下來,一邊當志工結了寶貴的善緣,另一方面無意中卻也結了不少惡緣。這樣的修行,雖然比起什麼都不作要好的多,但好像一桶水有漏洞怎麼裝也裝不滿,如果不去修補內在,而只拼命地顧著要利他、慈悲,那是很辛苦的。
這次參加禪七法師有一段開示我覺得很受用,跟大家分享。法師說佛教中所說的修行是什麼?是誦經、念佛、參禪嗎?他說,這些只能說得上是修行的前方便,也就是修行的準備工作。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更仔細的說,是修自己的「行」蘊。
佛法說人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 [ 色 (身體)、受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想(記憶、思慮)、行 (抉擇、行動)、識 (深層的意識)] ,只有在行蘊上,我們有強烈的主導力量去改變我們所造的善惡因緣,因此如何去修正自己的行蘊其實是最重要的。
因此,佛法的修行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能夠在面對各種環境的變化之中,作最適當的決定及行動,進而達到自在圓滿。尤其是面對現代社會的劇烈變遷,一般人不可能透過閉關、叢林的生活,而得到身心的自在。以培養正確的知見 (如佛法的因緣觀) 為基礎,藉由各種法門的練習,讓自己的心能夠沉殿下來,進而能夠面對種種的境界,做出最符合正知見的行為,進而讓自己能夠得到身心的自在與人事物的圓滿,這才是修行的最大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是很生活化的,如果把參加佛教修行、儀式或是當義工當成一件事,把工作生活當成另一件事。那便如同法師所說的,學佛修行之後對於生活反而心生逃避、厭離,修行結果是越修越不行,那就失去修行的意義了。
中年,修行的好階段 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37期》
■ 楊蓓 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see http://www.wretch.cc/blog/luchaoi01&article_id=95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