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無常故苦,而苦的起因是眾生的無明愛欲,其中的核心是對自我的執著。因為執著有我,所以任何不如己意的事都成了苦,但以我為中心去追求離苦的快樂,卻只是帶來更多的苦。若能夠不再執著我,無所謂如意或不如意,則逆境現起也不以為苦了。
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佛陀當初思考人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原本的命題是"我"如何能夠不再"受苦"。但最終所得到的答案卻是只要"無我"就不會"受苦",這樣的答案雖然是一種超越,但似乎也是一種焦點轉移,把現實的問題拉到另一個很高的層次(無我),這樣的答案能否讓人感到欣慰?
仔細思考之後,我發現自己落入有"我"與"無我"的窠臼當中,才產生這個問題。清楚的說,"無我"就不會"受苦",並不是指我們要從"有我"修練成為"無我"。事實上,"我"本來就是因緣和合的綜合體,所以原本就是"無我"的,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無我"並不是要修練另一個什麼。只是我們誤以為"有我",才造成種種的煩惱,而覺得苦。
所以佛陀所開示的並不是要我們無視於自我的存在,藉由心靈的鍛鍊而離苦得樂。這樣的方式僅僅是壓抑,並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佛陀的教法是要我們深刻體會到 "我" 是一個虛妄不實的觀念,當我們能夠觀照我們種種的身體、心理活動,都是在建構一個虛妄無常的我,就能夠了解到苦來自於對這個「虛妄無常的我」的執著。就好像在沙灘蓋沙堡的小朋友,為了海浪沖倒了自己辛辛苦苦堆起來的沙堡而生氣不已,我們則為了鞏固這危脆不實的「我」而感到苦不堪言。若我們了解到「我」不過是如同沙堡一般的存在,那來來去去之間,就能少一分煩惱,多一分自在。
而要能夠對無我有正確的認知,除了建立正確的觀念(佛法所說的正知見),也需要對自己的動心起念做細微的觀察,才能夠更深刻的體會這個事實。
因此,一開始覺得苦,進而調整心態、知足惜福,而能夠作到不以為苦,這還不是最究竟的。若能夠更進一步了解苦是來自於對於「虛妄的我」的執著,破除最堅實的「我見」,能夠體證到無我的深刻意涵,則任何執著自然就變得沒有任何意義,當下就從「不以為苦」而達到「無以為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