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04, 2009

閱讀 <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偶然在網路上發現這篇文章<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這篇文章來自一位建築師 孫德鴻 (十三行博物館設計者) 的 BLOG: 《十三行以外》。

這篇文章十分特別,我查了一下網路資料,發現這個BLOG很是辛辣,格主對很多建案與建築師的行徑多所批判,因此這位格主在網路上的名聲亦毀譽參半。<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是一篇探討假農舍興建對台灣社會造成影響的文章。其中談到89年「農業發展條例」大修與90年發布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規定,引發的農舍興建熱潮的來龍去脈,並追朔一兩年前台北貢寮「澳底大地」房地產行銷的內幕,最後引述《失控的進步》一書中復活島生態滅絕的故事,提醒台灣的建築人,跳脫「為權力與金錢服務」的專業宿命。他相信(期待)那些具備智慧與遠見的人類終會出現,就在下一代的建築人當中,他們充滿危機意識,知道人類的慾望不能凌駕一切;他們了解人類卑微的存在,一定會努力把我們帶向與環境和平共存的美好道路上。

關於756坪以上的農地進行農舍興建,過去我也多所耳聞。對生活長期充滿緊張壓力的現代人而言,用低價的農地,規劃以田野休閒為訴求的建案,確實喚醒了許多人沉睡已久對於親近土地、享受生命的渴望,,也符合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但看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好好思考,該如何在自我實現/享樂與社會責任之間取捨?

在孫德鴻的文章中,以糧食自給率的問題為核心來檢討這種浮濫的農地開發,但這不見得是人人認同的觀點。畢竟全球化的分工模式已是常態,既然台灣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便無須承擔糧食生產的責任,因此是否有需要「為了喝牛奶就要自己養頭牛」呢? 不過,就另一個層面來看,全球化的分工模式造成地區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生態失衡的問題 (如農藥/藥物使用過量,動植物大規模養殖(種植)造成大規模污染與疾病等),也讓許多人開始思考在地化農業的重要性。不過仔細想想,在全球化的思維當中,農業實在不能與其他產業相提並論,因為農業與人類生活、自然生態息息相關,人們少了電腦、汽車、手機還能夠存活,但糧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卻是不可獲缺的。因此,像台灣這樣土地有限的地方,若對於自然環境與農地規劃沒有設定底限,而隨意開發下去,可預見地未來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一個完全全球化思維的人可能會想,我們不會像復活島的島民一樣,最終被困在島上無法動彈。因為我們有科技,最差的情況,就是放棄這個島,全部移民到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去過活。這讓我想起,記得以前看過幾部科幻電影,他們的故事背景十分相近,是一群工人或奴隸,架著高科技的機器人,在空氣稀薄的火星或某顆沒有生命跡象的小星球進行採礦工作,由於環境惡劣,因此這群工人隨時隨地有生命的危險。我想像或許台灣或地球上的某些陸地,有一天或許就會變成這樣。人還是能夠存活在這陸地上,但必須靠高科技的設備來調節起居空間,而所有生活物資必須從其他地方供給,只因這個地方擁有某些地球其他地方所沒有的資源。而一旦這樣的優勢消失了,這片陸地就在全球化的佈局上失去價值,以人道立場(或人力資源的效率)考量,到時候或許所有的人將被轉移到其他陸地上。這對某些人而言或許沒什麼問題,但我們知道人與土地的關係,並不只是經濟上的,也有情感上的,這種漂泊失根的生命歷程,則會是全球化戰勝一切之後,人類必須自我磨練的課題。

當然,到目前為止,這只是眾多選項之一。隨著時間流逝,我們的選擇可能將會越來越少……

---

以下片段摘錄自 <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

親愛的下一代建築人,雖然有點突兀,請容我先替現役的建築人向你們致歉,我當然知道我不代表他們,他們也不會派我做代表,可是看到了今天發生在建築界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事情,感覺就像小時候撞見同伴做了件奇怪的事情一樣,雖然明明與自己無關,卻仍忍不住害羞而臉紅了起來,更何況如果你們把信看完,會發現其實跟我有關,跟你們也有關,或者說,跟整個台灣都有關 ......

更多文章內容請參考<十三行之外>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fleishmannfan/article?mid=1532&prev=1688&next=1529

星期日, 4月 26, 2009

竹科新貴當法傭兵 出勤落海死亡


今天在 Yahoo 上面看新聞,看到這則很特別的新聞 [連結] 。我上網找了一下資料,發覺這位稱為小吳的法國傭兵,早在2008年初就已經失蹤,去年他身亡的消息也已見報。我在網路上一位網友 Blog 的描述中,得知這位小吳在還未離開台灣前與周邊朋友的互動 [連結],而他早在 1998 年就自己架設了一個網站 (http://www.ffl.info/),把他從事先的準備到實際擔任傭兵的過程中,許多收集到的重要資訊分享給有興趣的網友。

我瀏覽了一下網站,內容大多是跟如何成功地入選法國傭兵有關,如體檢、語文、體能等要求,還有一些更細節的資訊,如護照、交通等等,其中很大篇幅都是與網友的Q&A整理。我對當傭兵雖沒有興趣,但卻看了好一些這位小吳所寫的Q&A,原因是我發現這位小吳字裡行間重複地傳達某些訊息,讓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

訊息一:他不希望大家來當法國傭兵。他在首頁當中就明白告訴大家:

大家好,我是小吳,我現在正在法國外籍兵團中服役。我並不希望你加入外籍兵團,但是如果你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還是覺得加入外籍兵團是你人生一定得經歷的路程,那我會希望本站所提供的資料可以對你加入兵團的計劃提供一些協助。

這句話並不只出現在首頁,對那些只想逃避或活在幻想當中的網友來信,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這麼說著。我不禁好奇,為什麼有人會這麼想當傭兵? 我繼續看下去,於是我發覺到…

訊息二:對那些想當傭兵卻又不做好準備的中國人&台灣人,他總是恨鐵不成鋼。我在進入他的網站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點進去看的就是他的日記與感言。最新的一篇日記 (2006年7月),他寫道:

有幾位負責招募作業的長官跟我說:你們中國報名者的品質實在是很爛。剛開始我還想要反駁,但久而久之也麻木了,現在我也只能苦笑以對。
來報名兵團,和應徵工作一樣。在想要應徵之前,當然要先對工作的性質探聽清楚;此外,應徵一定會有面談或面試,如何在面試官前表現出一副我是最適合這份工作的應徵者?這些在報名之前就應該要有充分的準備,而不是到被淘汰之後才後悔。…(略)

對於一些偷渡到法國的中國人,在法國待了三、四年,實在是混不下去,想打黑工也找不到,法國抓非法居留又愈來愈嚴厲,最後才想來兵團碰碰運氣。若你是屬於這類的人,如果你還得靠翻譯來和長官對談,那很抱歉,你被兵團錄取的機率幾乎是零。

我後來才明白,原來法國傭兵團,除了是真正對戰爭有興趣的戰士他們的夢想外,還有一些非法居留者希望藉這個身份取得法國國籍。這是個龍蛇雜處的環境,像小吳這樣懷抱崇高夢想而加入傭兵團的這樣一個人,出發點當然不同,但他卻沒有瞧不起那些亡命之徒,反而是在網路上諄諄教誨,希望他們多讀點書,改變自己的心態:

6 月 26 日,星期日
今天晚上我到餐廳用餐的時候,一位負責招募的 caporal-chef 來找我,他指著一位剛來報名的中國人,說他一句法文也不會講,所以要我轉告他:他已經不再可能被兵團所接受,叫他不要再來嘗試。
我先問 caporal-chef 他的情況,原來他已經報名至少三次了,而且都是在跑步測驗因為成績不佳而被淘汰,由於兵團只會給三次機會,所以他在第三次被送走的時候,已經被告知他是  inapte définitif (永久不適任)。不過由於他完全不懂法語,所以三個月之後他又再來報名。

我去問這位中國人他在那工作,他告訴我在巴黎,於是我就接著問他為何不去巴黎的招募站報名?他說那裏已經不收他,所以他想直接到總部來碰運氣。
我很明確地告訴他,他已經不再有機會了,他馬上要我幫他去求情,但是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我看著他落寞的表情,我知道他一定在異鄉走投無路了,否則不至於會出此下策。但是很遺憾地,我雖然同情他,但卻無法幫上他的忙。
我只能說,他太不把握機會了。三次的機會,代表至少六個月的時間。他不試著鍛練自己,而且連一丁點法文都不會,又要如何奢望別人給第四次的機會呢?


在小吳的網站中最新的 來信與回覆 當中,太多人問了許多網站上本來就已經提供的訊息,可是小吳還是一一地回信給他們。這次的回信當中,最後一篇回覆讓我印象深刻,那是小吳跟一位陶醉在民族主義幻夢的網友的一個對話,我只能說,小吳實在是很有耐心。

看了這些感言、整理資料、回覆,再想起這位小吳已經身亡的消息,我覺得人的一生真的像是一場戲。只是有些人的一生,就在庸庸碌碌之中度過,如同許多園區人為了加薪的多少、辦公室的權力鬥爭而自尋煩惱;而另一些人的一生,卻如同這位小吳,為了一個他人所無法理解的理想,不顧自己的生命去追尋,並在生命的種種挫折中,不忘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相較之下,一個人生命的價值,有了明顯的對比。看到這個故事,回想自己這場戲該怎麼演,頗讓人深思 ...

星期一, 4月 20, 2009

青春與衰老的交會-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我聽過許多描述無常的故事與道理,也深信無常就是這紛擾世界的真相,但對於生命逐漸走向衰老這件事,我卻總是不以為意,直到最近看了「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我對於歲月在人一生當中所刻畫的痕跡,才有了更多的關注。 (建議大家先看過這部片,非常值得一看!)

我對於電影當中的愛情故事並不感到特別興趣,雖然那是整個故事的主軸之一。但一個倒轉的生命歷程突顯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年齡,是一個很特殊的身分表徵。

一個小孩子跟一個老人的互動會是怎樣? 一個年輕女孩跟一個老男人的互動是什麼面貌? 我們腦中有很多既定的印象,告訴我們它應該是如何,可能是如何。也因此,我們的生命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同樣被一個無形、既定的自我形象所圈套著,決定著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只如此,我們還被歲月所拖行著向前,被迫扮演符合年齡的角色,卻不自知。

在這部電影當中,青春與衰老交織著進行,我有兩個很深的感受,一是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一是「當下」的可貴與遺憾。

當生命不再被歲月的框框所限制,一個被顛覆的身心組合,帶來的是一段充滿奇幻的生命之旅。班傑明或許是虛構的,但跳脫歲月的框架去體驗生命,並非不可能的事。我們活在一個自我欺騙的生命當中:對五六年級生而言,這是一個懷舊的世代。五六年級生的內心從來就沒有老過,從來就只想活在無敵鐵金剛、科學小飛俠,或民歌飛揚的年紀,但我們被那自我形象的圈套所拖著,往衰老的身分認同走去,心中只能留下一塊小小的角落,用懷舊演唱會與網購來的療癒系玩具,照顧那個沒有長大的自己,讓我們的生命不至於太快枯萎殆盡。

從佛法的觀點,生命是無限延伸的。這輩子與下輩子,不過就是這場戲與下場戲,一場接著一場,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既然生命沒有終點,無論在生命的任何時刻,就不需要、且不應該被定位在哪個年齡,就該做什麼事。在生命的長河當中,任何時刻的我,都有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青春、可以是衰老,這才是生命的真貌。

然而,我們總是太在意台下的掌聲,而忘了自己在台上的演出。當我們踏著不屬於自己的舞步,而獲得如雷的掌聲時,我們不知不覺地背叛了自己。在那當下,我們錯失了對生命的真實體會。同時,當我們試圖踏出自己的步伐,台下的噓聲讓我們退縮,在那當下,我們再一次錯失對奇幻生命的探索機會。於是,我們荒腔走板地的演出,沒有喜悅與成就,只留空虛與遺憾。因為,我們誤以為台下是才是真的,但事實上,對每個演員而言,當下的舞台,才是生命,真實而可貴的生命。

從這部電影,我感受到,靜觀歲月的流逝,它並不只我們原本所看到的面貌。當我們認清生命是無限的延續,我們知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是一種自憐自艾的情感。生命的可貴,需要我們勇敢去展現;而生命的遺憾,不過只是自己曾經無知的抉擇。跳脫歲月的框框,那麼,我們踏出的每一步,都將會是生命的奇幻旅程。

星期日, 2月 22, 2009

楞嚴新粹筆記:心性與心相

楞嚴中說到真心與妄識,真心不變而妄識卻有種種差異,法師用性與相的觀念做了很清楚的釐清。真心是指心性,性是恆常不變的,如無常性、空性皆如此,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而妄識是指心相,因內外因緣不斷變現而成的生滅相。從這個角度,可以了解為何說真心是真常明淨而不染著,因為它是原理原則,而非不斷變化的事相。

但無常性、空性可以理解 (從中觀),心性卻不易理解。經典有一段話:「心以了別為性」,是否心性就是「了別」的作用呢?若心性就是了別的作用,那問題是,了別的作用是否應是依於(能了別的)心而有,若無能了別的心,如何有了別的作用,如何有了別的相呢?

從這個角度,似乎心性與心相又攪和在一起了。但如果用無常性來類比檢視,則可以再釐清觀念。所謂無常性,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觀念,必須有緣起無常的事相,才能成立無常性,所以說性相不二。但重點是,性並不會因相的生滅而有所改變,無常的理則並不會因為事相的消失而跟著消失,反而是因為事相的生生滅滅而顯出無常的理則 (即無常性)。

所以回頭看心性。因為我們觀察到,有能了別的心,以及所了別的種種妄識,故成立「了別性」的理則。心識的生滅以及種種的心相,更加說明這個不變的道理,就是心性,或在楞嚴經中,稱之為「真心」。

因此「心生故萬法生」,則是很顯而易見的道理。諸法因有「了別」的原理原則,而能生種種相,讓我們得以認識萬法。故可以說因有真心而能生萬法。而妄識,是在了別之上,誤將心相誤以為性,將因緣所生的,能了別的心或所了別的相,誤以為是不變的性,而執著於它。這樣的誤解,造成認知的侷限性,產生與事實不相符的認識,因此稱為妄識。在七番破處當中,每一種對真心的誤解,都會造成一種認知上的侷限性與錯誤,比方說,若以為心在身體內,那如何解釋外在的種種環境?如果心在根塵和合之間,那根塵滅是否心也隨之滅?

因此,要了解到我們對萬法的認識,固然來自於能(見)所(見)之間,但更深遠的是,萬法依於心性(了別)而存在的原理原則,是不會改變。因此要將對萬法的認識置於這個原理原則(心性、真心)之上,而非侷限於相的種種差異,也就是不著相,才能夠對萬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是我看過法師「真心與妄識」這段開示的一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