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十分特別,我查了一下網路資料,發現這個BLOG很是辛辣,格主對很多建案與建築師的行徑多所批判,因此這位格主在網路上的名聲亦毀譽參半。<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是一篇探討假農舍興建對台灣社會造成影響的文章。其中談到89年「農業發展條例」大修與90年發布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規定,引發的農舍興建熱潮的來龍去脈,並追朔一兩年前台北貢寮「澳底大地」房地產行銷的內幕,最後引述《失控的進步》一書中復活島生態滅絕的故事,提醒台灣的建築人,跳脫「為權力與金錢服務」的專業宿命。他相信(期待)那些具備智慧與遠見的人類終會出現,就在下一代的建築人當中,他們充滿危機意識,知道人類的慾望不能凌駕一切;他們了解人類卑微的存在,一定會努力把我們帶向與環境和平共存的美好道路上。
關於756坪以上的農地進行農舍興建,過去我也多所耳聞。對生活長期充滿緊張壓力的現代人而言,用低價的農地,規劃以田野休閒為訴求的建案,確實喚醒了許多人沉睡已久對於親近土地、享受生命的渴望,,也符合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但看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好好思考,該如何在自我實現/享樂與社會責任之間取捨?
在孫德鴻的文章中,以糧食自給率的問題為核心來檢討這種浮濫的農地開發,但這不見得是人人認同的觀點。畢竟全球化的分工模式已是常態,既然台灣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便無須承擔糧食生產的責任,因此是否有需要「為了喝牛奶就要自己養頭牛」呢? 不過,就另一個層面來看,全球化的分工模式造成地區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生態失衡的問題 (如農藥/藥物使用過量,動植物大規模養殖(種植)造成大規模污染與疾病等),也讓許多人開始思考在地化農業的重要性。不過仔細想想,在全球化的思維當中,農業實在不能與其他產業相提並論,因為農業與人類生活、自然生態息息相關,人們少了電腦、汽車、手機還能夠存活,但糧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卻是不可獲缺的。因此,像台灣這樣土地有限的地方,若對於自然環境與農地規劃沒有設定底限,而隨意開發下去,可預見地未來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一個完全全球化思維的人可能會想,我們不會像復活島的島民一樣,最終被困在島上無法動彈。因為我們有科技,最差的情況,就是放棄這個島,全部移民到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去過活。這讓我想起,記得以前看過幾部科幻電影,他們的故事背景十分相近,是一群工人或奴隸,架著高科技的機器人,在空氣稀薄的火星或某顆沒有生命跡象的小星球進行採礦工作,由於環境惡劣,因此這群工人隨時隨地有生命的危險。我想像或許台灣或地球上的某些陸地,有一天或許就會變成這樣。人還是能夠存活在這陸地上,但必須靠高科技的設備來調節起居空間,而所有生活物資必須從其他地方供給,只因這個地方擁有某些地球其他地方所沒有的資源。而一旦這樣的優勢消失了,這片陸地就在全球化的佈局上失去價值,以人道立場(或人力資源的效率)考量,到時候或許所有的人將被轉移到其他陸地上。這對某些人而言或許沒什麼問題,但我們知道人與土地的關係,並不只是經濟上的,也有情感上的,這種漂泊失根的生命歷程,則會是全球化戰勝一切之後,人類必須自我磨練的課題。
當然,到目前為止,這只是眾多選項之一。隨著時間流逝,我們的選擇可能將會越來越少……
---
以下片段摘錄自 <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
親愛的下一代建築人,雖然有點突兀,請容我先替現役的建築人向你們致歉,我當然知道我不代表他們,他們也不會派我做代表,可是看到了今天發生在建築界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事情,感覺就像小時候撞見同伴做了件奇怪的事情一樣,雖然明明與自己無關,卻仍忍不住害羞而臉紅了起來,更何況如果你們把信看完,會發現其實跟我有關,跟你們也有關,或者說,跟整個台灣都有關 ......
更多文章內容請參考<十三行之外>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fleishmannfan/article?mid=1532&prev=1688&next=1529